我們常聽「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,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。」要我放掉過去的錯誤傷痛,活在當下。
活在當下是履行無常的智慧,但不去理解「當下」是處在由哪些傳統、文化、社會氛圍、資本主義、宗教信仰、輿論等交織堆疊而出,如何領悟怎麼活?
就如今日是明日的昨日,昨日是昨日的今日,每個今日都是昨日與明日的過渡;沒有昨日就不會有今日,而今日又影響了明日。
今日就是無限多個昨日建構出的世界,如果現代人想了解現實世界為何以此刻面貌存在,不去研究歷史是無法接近真相與真理的核心。
臺灣在日本戰敗後,被盟軍強迫重新開機;而按照 #大西洋憲章 ,英美兩國不希望兩方有任何領土的擴張,希望所有從帝國殖民主義解放的民族,都能由土地上人民自決與自主。
同盟國不向戰敗國日本求償,而以留在殖民地上的資產償還(如工廠、車站鐵路運輸系統、房舍、土地等);這決策除了避免像一戰後鉅額的賠償金造成戰敗國家(如德國)百姓的飢餓、貧窮與苦難,更可利用日本留下的工業化設備,加快解殖地建立現代化經濟體。(不要發動戰爭就好啊,餓死活該啊⋯⋯會有這種想法的朋友,請別忽略發動戰爭的決策,絕大部分的老百姓無能為力。)
波茨坦宣言,同盟國不向日本帝國索賠,而以徵收日本留下的公私財產與工廠工業機具為賠償。
盟軍軍事佔領臺灣時期,委託中國國民黨政府就日產清點與徵收。
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行政院以此原則《收復區敵偽產業處理辦法》,日本人的產業就視為「敵產」;而臺灣人當時屬日本殖民地,所以臺灣人=日本人,臺灣人的財產=日本人的財產=敵產=可強制徵收做為賠償國民(黨)政府的損失。
除非,被徵收的人能提出「自己的財產和日本沒有關係」的法律證明,才能免於充公。
此舉在美方內部多有對中華民國政府的反對意見,只是當時美國需要更多民主陣線的同盟國,因為中(華人民共和國)蘇友好,北朝鮮虎視眈眈等(待我發崛更多),並沒有強勢介入日產分配。
當時國民黨以黨領政,黨國一體,內部的派系鬥爭一路從中國鬥到臺灣來,導致在日產的爭奪上各顯神通。
造成國產變黨產外,那些有黨扶植的本省與外省企業,更獨佔或寡佔在市場中;而美方急欲重振中華民國,提供鉅量金援與工業技術,政府配合美方扶植中小企業(如輕工業、加工業等)。
從國產國營企業的分配與任命,再到美援金流的指定給誰用,那段過程跟你說一切依法行政,公平公正公開,你信嗎?!
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,就是將獲利透過再投資轉化成資產,資產又能在法規保護中繼續獲利。
那些在那時代佔到位置的人,就能繼續以裙帶關係,將從日產與美援的利益中,轉投資到各個不同領域先馳得點。
領22k是年輕人不努力嗎⋯⋯
我想該怪年輕人生錯年代投錯胎。
為什麼放鄧小平傳記呢⋯⋯
因為要了解中國經濟如何崛起,以及它的經濟產業結構真相如何?
你必須得從毛澤東一生的開始讀起,
得了解蘇聯的史達林與共產國際如何對中國內政(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)指手劃腳。
現在中國的國營企業還是由黨在控制,即便大型的私人企業,也多有黨的資金與裙帶關係在其中控制。
你沒看錯,真的很像。
有空再分享我的讀書心得~